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本計畫分3階段實施,各階段推動重點如下:

  • 第一階段推動重點:
  1. 進行「人文社會領域如何被需要?」的先期研究:社會各行各業都需要人文社會領域人才與相關能力,此需透過調查研究被證成,方能確立人文社會領域的重要性;此調查研究應包括世界各地「人文社會領域如何被需要?」的經驗匯集。進一步要證成人文社會領域如何能幫助各行各業提升、開拓眼界、挖掘問題及發現新契機。
  2. 以各行各業(及新興工作)所需能力,迴向探討大學人文社會教育應如何調整:透過對校友任職的各行各業需要哪些能力的調查研究結果,迴向檢視當前人文社會領域課程是否能培養學生上述能力;特別注意的是,各行各業所需能力可能不一樣。同時,應探討如何能在校內教學型態、方法與制度上調整以達成上述目的。
  3. 探究大學各院系所專業教育需要的人文社會素養:上述「人文社會領域如何被需要?」先期研究若證成社會各行各業都需要透過人文社會素養來提升產業競爭力,則大學各院系所教育就需隨之調整,方能讓畢業生在社會上有競爭力;例如各醫學院已推動之「醫學人文」系列課程。
  4. 2階段計畫前置作業:獲補助計畫需就上開3項重點之結果,檢視貴單位現況,思考如何調整因應,為第2階段計畫申請及執行預做準備,倘第2階段計畫獲通過後,將有利於接續推行。
  • 第二、三階段推動重點:
  1. 院系所專業教育分類重構:觀察目前多數大學學制的規劃,對於學生適性適才地學習仍不盡友善與彈性,且許多新興領域在大學並沒有對應的專業科系。是以,大學院系所專業教育應正視以學生的未來發展為本位,重新構想與建置,例如:將系所(課程)區分為「學術組+應用組+跨域組」;或創立新的學習體制;加上在制度上鼓勵學生跨院系所修課,將打破專業壁壘而能促進校園內的跨領域交流與創新,並讓學生得以適性適才地學習與成長。
  2. 大學開設以人文社會為基底的跨學科課程、學程並鼓勵新領域發展:要讓各專業院系所接納人文社會素養的必要性,需有策略性作為;例如開設以人文社會為基底的跨學科課程、數位科技課程或學程、微學程、領域專長等。或者,將人文社會融入各院系發展所需要的專業課程(如醫學人文)。
  3. 制度性調整:需在學校各類制度(包括學制、畢業或資源分配、績效評估、獎勵、升等及人事制度等相關規定)上彈性調整,以促進學生跨域學習、教師跨域進修、教學、研究或合作等來培養前述的學生能力。有些學生適合單一專業,有些則可讓其多元嘗試發展。因此,宜利用彈性教研制度以支持專業教育分類重構,如畢業證書加註跨域專長認證、鼓勵創設不分系或七年一貫學制等多元學制、發展跨領域合作機制以支持跨領域人才培育、制度性鼓勵老師去產業界歷練、設計校內跨單位,以及跨域合作研究教學的彈性服務機制等。
  4. 大學建立裨益於人文社會領域的職涯發展中心:職涯教練(Career coach)對學生規劃未來很重要,宜有業界導師、校友教練、安排各種校友任職公司的參訪活動、邀請成就斐然或轉業成功的校友返校座談、開設職涯課程、協助學生爭取實習機會等,都有助於學生的職涯探索。可整合已有之大一年規劃、相關就業輔導單位,以及校友會舉辦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