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7台中市大甲區順天路158號
相關介紹
大甲鎮瀾宮的歷史可追溯至清雍正年間,1730年媽祖神像從湄洲被迎請來臺。隨著香火日益鼎盛,信眾於1732年在大甲興建小祠,歷經數次改建,1770年定名為「天后宮」。1787年的重建紀錄於臺灣淡水廳文獻。此後大甲士紳多次發起重修,改名為「鎮瀾宮」。每年農曆三月初「遶境進香」場面浩大,追隨的信眾無數,各地廟宇均有迎媽祖的慶祝活動。大甲鎮瀾宮媽祖繞境進香相傳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主要是為了要增添神像的靈氣。每次進香的人數之龐大,規模之壯觀,仍是受到海內的學術界和大眾傳播界的重視與研究。大甲鎮瀾宮建築有前殿、後殿、南北殿、南北室、鐘鼓樓等。內正殿供奉媽祖,南殿供有貞節媽祖;貞節媽祖即為貞節坊之節婦-林氏。廟前龍柱為精細渾厚的石刻鏤雕,屋頂佈滿五顏六色的人物、花鳥、走獸剪黏,檐下大片雕飾按金,正殿神龕周遭更是富麗,層層疊飾,金碧輝煌,散發出華麗不俗的莊嚴氣象,只可惜因翻修多次,古蹟、古物多已不復存在,只有幾塊乾隆及光緒兩皇帝所題的匾額較具歷史價值,例如乾隆時期的「護國庇民」、「佑濟昭靈」古匾,光緒帝賜的「與天同功」古匾,以及「誠求立應」、「慈光普照」、「功恭功一」等,都是自清領時期保留至今的古物。
https://youtu.be/T0AwQYET6DU?si=ZOFTXyavHtib4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