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資訊
103臺北市大同區
相關介紹
大稻埕原是平埔族的居住地,因與萬華(艋舺)同安人發生激烈的械鬥,造成族人移至大稻埕定居,開始大稻埕淡水河旁商店和房屋的興建,淡水港開放後,大稻埕在劉銘傳的治理下成為臺北城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布料為主要貿易交易,當時的延平北路及貴德街一帶便是商業活動的重心,也讓大稻埕早年的歷史多采多姿、令人回味。
大稻埕碼頭位於淡水河畔,現今五號水門處(環河北路、民生西路口)。大稻埕碼頭的興起,也與大稻埕地區的發展相當有關,因為大稻埕緊鄰淡江,而稱大稻埕為稻江,1858年,清廷因英法聯軍之一役戰敗,簽訂天津條約,在1860年,淡水正式開港通商,促成大稻埕往後濃郁的異國情調與繁華景象,實際起卸的口岸,則包括艋舺和大稻埕,艋舺因居民排外性強,加上河口淤積等因素,把通商機會和台北物資集散中心的地位,拱手讓給大稻埕;往後,英、美等國商人,紛紛在大稻埕沿河的貴德街和南京西路上設立洋行,而外商鼓勵北部農民大量種茶,以便銷往自國;在外國洋行帶印引下的茶葉貿易,不但使市場擴大,也促使這裡的經濟發展開始繁榮興盛;更在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前後,劃定大稻埕的淡水河沿岸為外國人居留區,並改善貨運、碼頭設施及電力通訊等,更是奠定了大稻埕商業繁榮的基礎。
現今雖然碼頭功能不復當年,但已轉型為民眾休閒遊憩的去處。近年來大稻埕碼頭除了迎節慶放煙火之外,沿岸並闢建自行車道,民眾可以悠閒騎單車享受河畔之旅,同時欣賞大稻埕的古意景緻。
Google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