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資訊
108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3巷
相關介紹
"剝皮寮"是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的一個重要歷史文化區域。這個區域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時期,當時這裡是臺北市最早的市區之一,並且為當時重要的商業和居民區。"剝皮寮"這個名稱源於舊時的皮革工藝區,該地區的居民曾經進行皮革加工和貿易,故有此名。
剝皮寮區域內保留了許多傳統的老房子和店鋪,包括大量的古色古香的紅磚建築、古老的街道、以及保存完好的台灣傳統市場。這裡也有許多藝術工作室、展覽空間、小餐館和咖啡館,使得這裡成為了藝文活動的重要場所。
在這裡,遊客可以欣賞到臺北市歷史的痕跡,感受到濃厚的人文風情,也可以品嚐到地道的台灣美食。此外,此區每年都會舉行許多文化藝術活動,包括街頭藝術表演、展覽、市集等,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和藝術愛好者前來參觀體驗。
歷史介紹乾隆28年(1763年)「北皮藔街」的名稱即出現於艋舺地契中,推估剝皮寮聚落成形於清代早期,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清治時期的剝皮寮,名稱不管是「北皮藔街」、「福皮藔街」或「福地藔街」,已有店屋的型態,且皆已街名稱之,表示具相當發展之聚落形成。明治28年(1895年),剝皮寮地名由「福地藔街」改為「北皮藔一丁目、二丁目、三丁目」。大正11年(1922年)進行町名改正,廢街庄為町,北皮藔街改為「八甲町」和「新富町」。「市區改正」而開闢的廣州街、昆明街與康定路,將舊有剝皮寮街(今康定路173巷)從清治時期的重要街道,一變為隱身聚落中的巷弄。舊有剝皮寮街(今之康定路173巷)與廣州街間有一塊空地,乃二戰期間日本政府徵收作消防水池的遺址。現在鄰近的康定路和廣州街交會口一帶的路段,則因早期發展為煤炭販售集散地而通稱「土炭市」,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擁有不少精緻的洋房,至今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與都市紋理。
Google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