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UFO計畫中的教師社群

如果跨領域是未來前瞻人才的必要條件,跨領域教師的共振則是孕育前瞻人才的重要途徑,然而大學的專業領域設計與此概念背道而馳,跨領域對大學老師而言常是陌生的。在教師社群方面,政大子辦辦過教師社群與課程共備、學習教練與教學創新兩個工作坊。然而,參與工作坊是一回事,UFO各團隊能否在教師社群上有更好的嘗試與成果才是更重要的。……教師社群的固定成員從最少的2人到暨大管理團隊的27人;活動型式除了讀書會、主題討論與演講外,部分還有參訪活動、研討會等;活動頻率從每週一次到每月一次或一學期三次都有;每個社群也有其具體成果,從論文、跨領域共備課程、教材、書籍、手冊、成果展、研討會等,相當多元。若從成果看來,這些教師社群似乎不僅是UFO計畫的工作小組,符合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藍偉瑩所提學習組織、協同學習、授業研究、資源共享等四項策略,具有教師社群的精神與內容。本部分邀請了陽明交大科法、臺大新聞、政大人創和暨大管理四個團隊介紹他們的教師社群。陽明交大的教師社群名為「小確幸創新教學制動器」,在計畫之前就已經成立,成員們除了教學法的交流外,也合作跨域開課。臺大新聞團隊的社群是一個由教師和種子學生組成的研究群,因應任務的需求組成不同規模的團隊,不斷挑戰相關議題,完成具體任務。政大人創團隊教師社群的經營理念是「專業增能」和「社交活動」,透過讀書會、演講與交流活動,聚會討論頻率很高,十分注重人文與科技的連結。暨大管理團隊的核心人物是陳建良院長,其教師社群屬於由上而下建立,該社群人數最多,除了管理學院的教師外,還加入了埔基醫院跟埔里榮民醫院的業師;他們除了在校內開設新課外,也將資訊能力跨域概念推廣給地區的中小學師生。……教師的改變是計畫成功的基礎,如果教師不願思考、提不出好的規劃、也不願在實作中實踐,所有的改革都只是空談。因而,如何讓老師走出自己的專業是一大挑戰,參與UFO計畫的教師,不管一開始是自願或被迫,基本上都踏出了自己的舒適圈,參與跨領域的討論與協作。


文章出處:

1. 藍美華,〈序:UFO計畫中的教師社群〉,收入:藍美華、熊瑞梅、陳幼慧主編,《學習潛望鏡-跨域教學、社群與成效》(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2022),頁130-135。

2. 陳永平、劉怡君、陳建良、謝吉隆,〈教師社群的實現與現實〉,收入:藍美華、熊瑞梅、陳幼慧主編,《學習潛望鏡-跨域教學、社群與成效》(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2022),頁174-195。

「課程模組」範例簡介

國立清華大學音樂學系團隊

臺灣面對高齡化社會迫在眉睫以及資通訊應用普及之下,如何讓「音樂」這個元素以多元化的方式融入科技與健康照護產業當中,使藝術、生醫及工程領域學生擁有一個新的可能,如同掌管音樂、科技、醫療與預言的古希臘神Apollo的精神。而UFO人文社會與科技前瞻人才培育計畫透過不斷想像、研究與探討,逐步形塑Apollo 2030的前瞻人才需求想像,透過三者整合帶動國內人文社會科技的跨領域研究。……國立清華大音樂系跨域團隊以「整合音樂科技與健康跨領域課程模組以培育未來雙核心跨領域前瞻整合人才,成為臺灣科技音樂健康照護人才培育的領頭羊」為目標。為此提出跨音樂、科技及健康三個領域的「音樂科技與健康」學分學程,培育所謂「π型人才」。……為達到「培育未來音樂科技與健康雙核心跨領域前瞻整合人才,成為臺灣科技音樂健康照護人才培育的領頭羊」之前瞻影響力,本團隊認為可以透過創新教學實踐的五個層面,以前瞻人才輪廓圖來描繪未來人才所需能力,規劃課程培育其跨領域雙核心整合能力及就業競爭力,並於既定課程上去做延伸與優化,促進人才探索自我、發展潛能,最終使學生成為Apollo 2030前瞻人才。分析出Apollo 2030前瞻人才所需就業競爭力,並提出整體課程模組規劃。

文章出處:

蘇郁惠、韓永楷、李憶萱、顏瑞瑩、黃冠綾、蔡沂庭,〈音樂科技與健康跨領域──課程模組的建立、觀察與反思〉,收入:林月雲主編,《十三引路人(下)-UFO計畫個案實錄》(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2022),頁27-76。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團隊

人工智慧產業與其衍生的法律議題皆為產業發展時所不可忽略者;然而,當前我國法學教育仍難以有效建構一套系統性教學方法,使純法律背景學生能兼具扎實之人工智慧技術基底,作為解決人工智慧法律前瞻議題的跨領域人才,此亦為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於「人工智慧×明日社會×未來法律」系列課程計畫中的首要目標。本計畫之整體目標,是以在2030年能夠「影響人工智慧政策之制定,培育出人工智慧法律之立法者、執法者、審判者,建制完善法治環境」。……就課程模組整合度論,本計畫目前之課程皆為過往以開設之課程,故而課堂規劃皆係各自獨立,由授課教師或教師群共同規劃,並非以計畫執行目標考量而設計;因此,學生在課堂中所習得的人工智慧技術知識並非循序漸進,而係各教師以自身所擅長之知識切面進行教學,課堂間所學有所中斷,也可能使學生在學習時產生困惑。加入計畫執行資源後,若能借助計畫資源邀集人工智慧產業界領頭羊與政策制定者擔任業師,並於課程演講前與計畫團隊共同研擬教學架構,則得依照課程模組之授課內容難易程度依序安排教學架構,並將該等內容融入授課教師的教材中,利於學生課前預習。若有幸實際邀集前述業師並針對前述課程模式進行實驗後,則可考慮接續以計畫經費聘請助理協助教師開發新課,同時亦宜藉由教育部人文社會與科技前瞻人才培育計畫之跨校人脈資源鏈結,與全台各大專院校具有人工智慧技術與人工智慧法律教學經驗之教師進行交流,甚或協助鏈結彼此資源,以利於優化總整課程架構當中的實習課程、參訪交流,以及期中期末專題等教學方式與人工智慧法律議題的融合。

文章出處:

莊弘鈺、徐子昀、蕭為程,〈「人工智慧×明日社會×未來法律」系列課程模組的滾動修正〉,收入:林月雲主編,《十三引路人(下)-UFO計畫個案實錄》(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2022),頁77-97。

認證機制

有7個受補助團隊發展出學程、跨域專長及領域專長之認證制度,共9案,通過認證的學生人數共計53人(計至111年1月底)。

/001/Upload/571/relpic/12852/312/41c121e4-2f3a-4669-99ce-dc59d43a304b.jpg

/001/Upload/571/relpic/12852/312/e5e5105d-b3ac-4203-a442-2e4210122f6d.jpg

/001/Upload/571/relpic/12852/312/8f34c60d-8c24-4c94-8e68-8f398abd0fc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