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競賽規則相關
1-1競賽提案中一定要用到大數據或AI嗎?
答:不一定,本競賽主要的訴求為人文與科技的跨域交流及協作,並沒有硬性規定使用何種新技術或工具,端賴各參賽團隊對於實現構想的需求。然而在跨領域協作以及技術、工具的使用上,對參賽者仍有期待。
1-2整體競賽中評委們最想要看到什麼內容?競賽作品的呈現期望需包括哪些要點嗎?評分的標準及項目為何?
答:關於評分的標準及項目,請參閱競賽須知「參、評選原則」。在競賽作品的呈現重點及評委想看到的內容上,提案構想書、提案企畫書的撰寫均已制定既定架構及重點提要,請詳參說明撰寫內容及重點。
1-3想了解更具體的專題方向
答:本競賽的主題是永續行動,其中包含四個面向:環境、社會、經濟及文化等面向,參賽團隊可以從自身或生活周遭的人、事、物當中,自由選擇關注的議題來當作提案。如北一女中的「菸沒綠洲」、政大的uproot珍珠奶茶都是很好的例子。
1-4入圍取多少組呢?
答:原則上大專組及綜合組各錄取10-15隊,視報名狀況酌予調整。
1-5研究生為什麼不能參賽呢?
答:本競賽的定位為初階競賽,因此參賽對象鎖定大專生及高級中等學校的學生。本競賽同時也跟其他教育部推動的科技計畫有關(XPlorer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TCDH第二期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iLink人文社會與產業實務創新鏈結計畫),他們所籌辦的競賽是進階型的競賽,或與其他應用型的競賽相連結,比較適合研究生的水平,如「智在家鄉」、「TIC100」及「環境設計大賽」。為避免跟這些競賽重複,疊床架屋,因此本競賽在定位及目標對象上做了特別的區分。
1-6若過去有參加過其他競賽,同時本次也有符合本次活動的報名資格,相同的方案是否也可以進行投件呢?
答:原則上,一件原創的作品不得重覆投件。若參賽作品曾經參加過其他競賽,在投件時則必須標明作品曾參加或參考哪項競賽,並描述與前一次的作品有哪些不一樣,做了甚麼樣的進步。本競賽是創新創意的競賽,若您的作品跟之前有巨大的差異,如此方符合報名資格。
1-7可以說明一下效益合理性嗎?
答:大專生跟高中生的提案成效應符合達成計畫目標的能力。跨領域的協作、專業分工及個人貢獻度,均應提出合理的說明。提案、分工及結果之間的關聯須具備其密切性及周延性。
1-8請問初賽報名表單是在之後會提供連結嗎?
答:初賽報名將於10/5開放。在這之前,您可以先將報名時需上傳的文件準備好,以爭取時效。報名相關文件請參見敬賽須知。
1-9若提出的方案可行性待考量,主辦方希望我們如何應對?
答:為協助參賽團隊提交優良提案,主辦單位針對優化提案規劃了不同管道及增能的機會。初賽培力工作坊及入圍後的培力工作坊,其目的就是協助參賽同學產出可行的提案。活動結束後,若仍有需求,主辦單位將安排線上諮詢,進一步優化提案。主辦方希望在決賽時,入圍複賽的隊伍要能針對初賽的評審意見在簡報中作適當的回應,以解除評審疑慮。
1-10沒有參加初賽培力工作坊的話,可以參賽嗎?
答:可以。這不會影響到參賽資格。
1-11可開放國三生參賽嗎?
答:國中生在本次競賽中沒有參賽資格。
1-12專題是否一定要結合科技呢?
答:人文社科、理工醫農資科的跨領域協作乃本競賽所強調的重點之一,各個參賽團隊在符合跨領域分工的情況下,可視自己所選擇的主題決定是否加入科技的應用。科技的應用並非必要,主辦單位不鼓勵為了科技而科技,但仍鼓勵各團隊面對數位浪潮嘗試結合現代科技,也許會產出不錯的成果,進而更能凸出彰顯出人性關懷的時代意義。
2. 組隊相關
2-1指導老師有無身分限制?
答:大專校院及高級中等學校 在職專、兼任教師皆可。
2-2學生學習領域如何認定?
答:考量到現代跨域學習的普遍性及新興科系的設立,有許多同學的專業領域無法明確劃分為人文社科或理工醫農資科,因此本競賽以提案構想書論述中提出的專業領域為主,從寬認定學生屬於哪個學習領域及跨領域協作的身分。但是各大專的不分系或高一生,尚未明確分系,組建團隊時,建議儘量與不同專業領域的學生合作,方能達到跨領域的效果。
2-3有無尋找隊員的平台?
答:有意願參加本競賽的師生均需在報名之前自行找好夥伴組隊,為求競賽公平性,主辦單位不會主動媒合師生參賽。若有尋找隊員的尋求,建議可在各大專校院的學生社群詢問。
2-4大專組規定「人文社科學生及理工資科學生至少各1名」,若文組學生同時有雙主修或輔修理工資相關科系的話,這樣是否符合理工醫農資科學生至少各1名的規定?
答:考量到跨領域學習、不分系及新興科系越來越普遍的現象,本競賽以提案構想書論述中,學生使用的專業領域知識為主,從寬認定學生學習領域,以避免學習領域無法明確區分的問題;惟須注意的是一名學生無法既為人文社科領域同時又是理工醫農資科領域的學生,提案構想書的論述應明確區分專業知識之領域,以便做單一領域的認定。
2-5四技的學生可以參賽嗎?
答:四技的學生也算大專生,是可以參賽的。
2-6醫學大學的學生是否符合「人文社科學生及理工資科學生至少1名」的報名條件呢?
答:取決於跨域學系的組合,醫學系也可以參賽,人文社科與醫學系也可以組隊。學習領域的相關資訊,請參閱競賽須知或相關的Q & A。
2-7「人文社科學生及理工資科學生至少1名」是指團隊成員組成,需要至少一名人文社科學生外加理工醫農資科學生至少1名?
答:依照主辦單位的定義,人文社科視為一個領域,理工醫農資科視為一個領域。不管報名哪個組別,各隊成員中至少要有1名人文社科、1名理工醫農資科的學生。人文社科與醫學系也可以組隊。
2-8不分系的學生要怎麼界定?
答:主辦單位希望團隊由不同學習背景的學生組成。因此不分系的同學可以參賽,惟須注意團隊內需要有人文社科專才或理工農醫資訊專才背景的成員。
2-9高中生可以跨校組隊嗎?
答:可以。跨領域、跨校、大專及高中一同組隊的交流協作都是主辦單位樂見其成的。
2-10人文系所需要與理工資科學生跨領域合作,那農學院是否有在跨領域的範圍之內呢?
答:是的。農學院以其個別科系屬性,確定分類,如包含農業生技與經濟、傳播等人文社會屬性的科系,似為符合跨領域的範圍 。但農業經濟、農業傳播、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景觀與遊憩學士學位學程、土地資源學系、生活應用科學系等則偏向人文社會領域。故須注意的是,農學院組隊的成員中,學習領域仍應著重跨域思維,建議成員要有人文社科及科技、資訊等系所的同學一起組隊。
2-11每位老師能夠指導一組以上的團隊嗎?
答:在老師的能力與時間所及的範圍內,每位老師可指導一組以上的團隊,沒有上限;若在決賽階段入圍一組以上的團隊,其指導費即可重複支領。
3. 其他
3-1參加相關培力之前、中、後應注意事項。事前應做哪些準備?
答:培力前需知道競賽主要目的,培力中盡可能參與討論,腦力激盪,培力後梳理工作坊過程中的想法,產出新創意。
3-2培力課程是上課就好,還是要帶概念、構想,創意會不會被抄走?活動後可以再找老師諮詢嗎?
答:培力分兩種類型,工具技術型及設計思考工作坊,前者為上課形式,偏向知識的傳授,後者則多討論、講師學員互動形式,對於競賽主題需要有些概念,但提案構想不是必須。培力的過程會以社會關懷、永續行動的後設思想或工具應用為主軸,不會涉及具體提案構想的發表,您可以將創意藏在心中,若有問題的話,工作坊後我們還會設計諮詢機制,安排您與老師的諮詢時間。
3-3學生在培力工作坊能否獲得研習證明?
答:若有需求的話請洽主辦單位,主辦單位將為您準備研習證明電子檔。
3-4我怎麼指導學生參加?
答:指導學生的方式因人而異,原則上,在地關懷、永續行動、跨領域、高中及大專的協作,均為本競賽的重點,引導學生發掘周遭議題,並善用自己所學專業與其他領域的同學合作,在永續議題上研擬可行方案。老師在指導時可以朝此方向著手,然須注意學生本身的創意及師生間的互動關係。入圍後,指導老師有指導費,須填寫指導意見才能報銷費用。
3-5提案的時程須以半年的長度為規劃嗎?形式是以專題研究為主還是實物的成品活動企劃?
答:課程、專題研究、小型的工作坊等形式不拘,團隊成員可視需求與指導老師討論後自行決定,惟須注意審查的重點是提案內容。有些進度快的團隊可能在明年6月以前就已經取得初步成果;然而本競賽重視提案的創新構想及其發想的歷程,為維持公平,上述的提案成果並不會納入審查的重點項目。總而言之,繳交作品以企劃書為主。
3-6執行成果會影響評分的標準嗎?還是以構想為主?
答:不會。以提案的構想為主,惟須注意構想書是初賽階段的繳交作品,決賽需繳交的項目應是具體可執行的提案企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