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活動報導:Thinking outside the box,我們擁有更多可能!

/001/Upload/585/relpic/13777/11070/0accad58-e468-47e3-be7f-eab07bd35098.png

Thinking outside the box,我們擁有更多可能!
-「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第二年計畫徵件說明會活動報導

http://www.hfcc.org.tw/?p=6592

 

午後的臺北下起了大雨,來自全臺灣人社領域的夥伴們,匯聚在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一同激盪屬於人文社會領域的未來想像。   

過去三十多年,臺灣的重大發展政策鮮少有資源分配予人社系所,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以下簡稱本計畫)作為人社領域的大型實驗先導型計畫,更具前瞻性又難能可貴。本計畫由基礎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系所主導,搭配兩個以上不同領域之系所共同合作,從更多面向探討,一起用創意思考來解決實際問題。

/001/Upload/585/relpic/13777/11070/d92354b9-5603-4e16-a7e3-35de492a44ba.png

翻轉再翻轉,讓考驗產生改變 

本計畫圍繞三大精神Humanity(人社知識)、 Field(實作場域) 、Co-Creation(跨界共創),如同Logo傳遞的理念,由一個人翻轉成三個人,三個人合作時,過程便會出現許多考驗,跨域越大,衝擊越多,如何讓考驗透過跨域共創產生「改變」,是必須努力的方向。計畫執行至今逾十個月,從大學裡打破本位主義的學習環境,目前已有許多夥伴學校嘗試跨領域工作坊或者不同學分計算方式的課程,試圖影響校園傳統生態。更期望透過場域的改變,激發老師更多元的教學方式,讓上課不再只是排排坐,不同領域的師生相互滲透,活化教學空間裡的互動關係與提高參與度,本計畫鼓勵師生一起動手做、共同經營,從關心自己的教室出發,老師與學生為了彼此的學習環境努力,變成生活與教學的一部分,進而到校內空間重塑和城市閒置空間再造,累積集體記憶及自我認同感,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如果沒有了靈魂,再多的物質及教育皆難以彌補 

若國家領導人及人民富有人文素養及關懷,我們的國家會更不一樣。因著此信念,如何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及互惠價值,是本計畫很重要的任務。透過新媒體平臺來促進訊息流通,不只是短期效應,而是傳遞社會認同,年輕世代擁有的創意能量尤其豐沛,像是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長期駐點旗津,發展出快速造船流程,設計國小學童舢舨船教學課程,更與市府合作帶動愛河地區的文創觀光發展;國立成功大學的創意三角洲計畫衝破院際藩籬,首度結合歷史系、工業設計系和電機系師生,以府城臺南的西市場為場域,共同設計出以文史為內涵,強調使用者設計並結合觀光的APP程式,作為西市場店家與消費者間的溝通媒介;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系教師自發組成跨域團隊,與茶農合作開發有機無毒的臺灣好茶,與居民一同關懷在地,一步步走入社區。這些寶貴的故事正在發生,更值得被看見,讓「bottom up!」的力量擴散至整個社會。

/001/Upload/585/relpic/13777/11070/241858ab-516c-4f2f-9bc2-62033f30d627.png

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計畫主持人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兼創意產業研究所長劉舜仁

 

最後,計畫主持人劉舜仁教授強調:「我們是玩真的!」勉勵執行計畫的團隊夥伴擁有冒險家精神,從「做中學」,不要怕出錯,期許本計畫能為臺灣的高等教育,特別是人社領域的人才培育找到一條出路。從計畫醞釀期至今,十一所夥伴學校聯盟已成形,期待每所大學能突破限制,更歡迎生力軍加入,一起大膽地發想未來樣貌吧。

///

活動時間/2016年6月28日
活動地點/教育部資科司1302會議室
撰  文/陳欣瑜
攝  影/韓政宏
編  輯/葉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