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計畫名稱 | 執行單位 | 計畫主持人 |
王占璽 | 跨界組織場域與社會力量的組織化:中國愛滋NGO的發展 |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 王信賢教授 |
王萬雋 | 秦漢至南朝的國家與蠻人-以政區、官爵和賦役制度為中心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 陳弱水 特聘教授 |
白品鍵 | 《士與漢代文化摶成研究-儒學、吏事與方術的揉合與實踐》專書改寫計畫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 張蓓蓓教授 |
佘佳燕 | 二十世紀傳統中國繪畫四大家美學觀念及其實踐研究 |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 | 顏崑陽教授 |
呂昭宏 | 全球化效應對中國城市商品房價格影響之研究 |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 | 陳彥仲 特聘教授 |
李宗義 | 災難社會與災後重建:集集地震、汶川地震到莫拉克風災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 林宗弘 副研究員 |
李宗澤 | 博士論文改寫為學術專書計畫:席勒與孔子的美育思想-從席勒對康德的批判談起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李明輝 研究員 |
周敘琪 | 明末清初家政觀的發展與性別實踐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黃進興 特聘研究員 |
周敬凡 | 平等對待原則在宗教團體中的勞動關係的適用-德國法與臺灣法的比較 | 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 | 蔡維音教授 |
林貝珊 | 《吳語處衢方言韻母的歷史層次》博士論文改寫專書計畫 |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 楊秀芳教授 |
林振源 | 道法二門:臺灣北部正一派源流與閩南客家地區的道教儀式 |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 李豐楙 講座教授 |
唐屹軒 | 清嘉道咸時期士人的時代關懷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王汎森 特聘研究員 |
徐浤馨 | 戰後日本中國政策的摸索與日華關係之研究:以1950年代為中心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 | 王恩美 副教授 |
張正衡 | 地下莖狀的社區:新自由主義下的日本地方社會 |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 呂欣怡 副教授 |
陳建男 | 朱祖謀詩詞輯校考論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玫儀 兼任研究員 |
陳貞竹 | 徂徠與音樂-徂徠学中「樂」的內涵與位置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 | 李婧慧 副教授 |
陳凱雯 | 殖民三大事業之一:日治時期基隆築港之研究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 鍾淑敏 副研究員 |
陳景黼 | 「從假物到自得-《荀子》由禮見理的學習向度」改寫為學術專書計畫 |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 楊儒賓教授 |
陳燕梅 | 從歷史源流觀察六朝官方祭典中的吉禮祭祀議論以及實際情況 |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 朱曉海教授 |
陳濼翔 | 臺灣現代教育思想發展史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 楊深坑教授 |
曾于蓁 | 重塑兩岸關係:利益、接觸與政治認同 | 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 | 王嘉州教授 |
曾堯民 | 唐代的法華修行與念佛之會通-以千福寺飛錫的法華三昧與念佛三昧為中心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劉淑芬 研究員 |
黃彥文 | 讓美感開始共鳴-展望臺灣美感教育的未來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 | 周淑卿教授 |
黃琪惠 | 殖民現代性的迎拒: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水墨畫的發展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顏娟英 研究員 |
黃麗君 | 清代皇權與內務府官僚體制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 衣若蘭 副教授 |
楊雯婷 | 中國民族主義與中日關係:受害者認同的再建構 |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 張登及 副教授 |
葛世萱 | 道與文-王通學在宋代之詮釋與其思想價值 |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 吳冠宏教授 |
詹閔旭 | 《臺灣的華語語系視野》專書寫作計畫 | 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 李育霖 副教授 |
趙雪君 | 博士論文《氣氛的理論建構》學術專書改寫計畫 |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 | 郭永吉 副教授 |
劉吉宴 | 亞當斯論題與合理的推論 | 國立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 | 王文方教授 |
劉淑貞 | 林中路:現代主義小說中的抒情徵狀及其倫理性實踐 |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 陳芳明 講座教授 |
蔡郁焄 | 衛禮賢、衛德明父子《易》學研究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 賴貴三教授 |
鄭惠雯 | 語言潛勢與科技複製:重讀班雅民翻譯理論 |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 廖朝陽 特聘教授 |
賴昶亘 | 《兩周樂文化研究-從音樂經驗的角度考察》改寫計畫 |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 林聰舜教授 |